简答题
简答汉、唐、宋、明、清五朝调整中枢机构,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代也和商代一样,有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区域(“王畿”),称为“周邦”“有周”“王国”,“周邦”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万邦”“庶邦”,当指地方各类政权。
——摘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周代地方行政区域管理的措施及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 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 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
A. 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
B. 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D.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