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也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 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尽管从我的愿望来讲,希望加紧实现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如果时机不成熟,这种愿望也是不容易实现的。”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机“成熟”不包括:
A. 日本对二战的深刻反思 B.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 中日民间交往的推动 D.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交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中美关系正常化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②③①④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这次会议:
A.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新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材料:.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甚至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也是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结果。
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
(1)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有哪些具体表现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大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