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 是统治阶级权力夺斗的结果
B. 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
C. 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以上变化表明
A. 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 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 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 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题文)唐朝时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A. 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 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D. 使君主的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 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 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 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 官僚机构急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