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作的积极作用。

 

(1)标准:德才、门第。 进步: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2)防弊之法:行省官员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等。 作用: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问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等,把握到注重德才、门第即可。关于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等,比较、分析,把握到“进步之处”,主要体现在: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等即可。 (2)本问主要考查元朝针对行省官员的管理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以及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等,归纳、概括,把握到以下方面:行省官员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及省官互迁等。关于第二小问,围绕带来的“积极作用”维度展开分析和认知,可以把握到以下方面: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实际上没有发行

B. 没有号召作用

C. 太平军中没有普及

D. 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查看答案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B. 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C. 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

D. 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

 

查看答案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查看答案

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 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B. 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 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 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查看答案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