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 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 对外贸易发达
C. 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 商业城市兴起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 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 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 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 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A. 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 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 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 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