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A. 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 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 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 出现最早的纸币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近代工业出现
《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 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
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 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 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
A.“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