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生效。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
C.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 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
A. 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 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 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他们(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比例上的平等”是一种有差别的平等,也是一种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平等”,比如选举制度中把最优秀的人选出来管理国家就体现出了这种“平等”。下列职务中,哪一个相对更能体现出“比例上的平等” ( )
A. 雅典陪审法庭成员 B. 英国的国家元首
C. 雅典每日轮值主席 D. 美国的总统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全民民主 B.实现权力制衡
C.改革邦联政治 D.强调地方自主
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 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
B. 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 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