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 震慑官员
B. 整治朝纲
C. 罢除丞相
D. 强化君权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 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A.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B. 世袭制度确立
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汉代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景帝时的晃错、武帝时期的张汤等。可见御史大夫
A. 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
B. 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
C. 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
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这表明科举制
A. 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B. 有利于选拔人才
C.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能够缓和民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