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朝立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由于对外贸易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在本位币选择上,存在“两”“圆”之争,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确定以“一圆”为主币,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灭亡,银币最终未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对晚清货币改革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90年,康熙帝在颐和园设如意馆,1713年前后建立蒙养斋算学馆,邀请西方熟悉数学、物理、天文历法、光学的传教士到此授课与研究,西方传教士称之为中国科学院。传教士白晋在写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说:“康熙帝需要招聘您的臣民——熟悉科学和艺术的耶稣会士,是为了让他们同已在宫中的耶稣会士在宫中建立起一个像法国皇家研究院那样的一个研究院。”康熙帝把“颐和园中的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白晋记述了皇帝对如意馆工匠们的“各类新奇制品的强烈爱好和深刻了解”,他每天验看这些“出自新建研究院院士之手的作品”,对其中的杰作给予奖赏。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并日趋衰微。
——摘编自白晋《康熙帝传》
材料二 1666年,在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支持下,建立法兰西科学院。其成员享受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法兰西科学院致力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院士们在毗邻的皇家图书馆(有一个实验室)的房间内每周聚会两次,会议轮番讨论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生物学、解剖学、理学和天文学等问题,科学院成员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研究内容。他们还组织了几次海外考察。当时知名的欧洲学者霍布斯、卡西尼、惠更斯等,都受其吸引并加入。路易十四死后,法兰西科学院一直延续下来,为法国近代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摘编自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法两国“科学院”不同命运的原因。
二十世纪中前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A. 电视和电影
B. 铁路与飞机
C. 报纸和广播
D. 网络与漫画
一位画家为法国鲁昂大教堂绘制了三十余幅画作,其中有《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鲁昂大教堂,傍晚时分》等。他给妻子的信中写到,面对同一个景物每天都会有一些前一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该画家应属于
A. 立体派 B. 现实主义
C. 印象派 D. 浪漫主义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物欲横流——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D.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