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 【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查看答案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   中国书院

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

文法、文学、

(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史学《左传》《汉书》等;诗词《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水利、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辩证法

算术、几何学

天文学、力学

历史、地理学

音乐

 

 

材料二  蔡元培曾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并分析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魁奈(法国启蒙思想家)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而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材料二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思想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文主义,其名词为paideia,其本意之一是教育。它的“七门学科分别是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它以语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确和辩论的熟悉为基础,并“致力于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简称之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发现“古希腊思想最大魅力在于以人,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被翻译成拉丁文 humanitas之后,paideia形意皆变,内涵变成了“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人”平衡“上帝”以纠正宗教神学与经院哲学理论的偏执型,却不是“人”取代“上帝”,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历史人文主义。

材料三  或许有人反对将宗教神学称之为人文主义,这种反对之声有些狭隘。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部与宗教神学互动的历史。没有宗教神学的西方人文主义是不完整的,甚至丧失了存在基础与基本价值。用万能理性替代万能上帝过程中,宗教人文主义也被转化成了理想人文主义。

材料四 “不管什么人都会在他的作品的某一章节里对中国大加赞颂。……中国那里的专制君王不偏不倚,每年都举行一次亲耕礼,用来奖赏那些有用的科技;所有的政府职位都要经过科举来考取;……这样的的国度是他们最为惊叹和羡慕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公平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发挥了启蒙效果。……因此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第三大思想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被称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的政治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贡献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贡献,并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