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剥削...

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剥削。到21世纪以后,“全球化”开始带有半积极性的意味。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认为,对于“全球化”,既不需要对抗,也不需要叫好。”材料表明

A. 全球化消除了文明对抗

B. 全球化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加强

C. 对全球化关注日益淡泊

D. 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入

 

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说明人们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全面,表明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全球化的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而不是淡泊,排除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A. 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查看答案

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德意志王朝战争

 

查看答案

“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要的国家公职,做这样的事都是无偿的,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而且任职者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应付公共的开支。最后,罗马法中还有公益许诺(Pollcitatio)制度,即已担任或将担任公职的人允诺以自己的费用为自己的城市完成某项公共工程。”这说明罗马法

A.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B. 关注执政者的经济实力

C.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 重视团体主义精神

 

查看答案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查看答案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