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地区 台湾 四川 云南 广...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地区

台湾

四川

云南

广西

湖北

河南

湖南

陕西

山东

河北

安徽

时间(年)

1717

1733

1735

1736

1740

1743

1746

1749

1752

1758

1768

 

 

A. 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 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 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 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解析】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史载,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长安的商业中心东市已经有商家印的字帖、医书出卖。过了二十多年,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纸”,作为商人交易、给税的凭据。该段记载主要表明

A. 雕版印刷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唐政府对印刷业的支持力度较大

C. 雕版印刷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D. 雕版印刷技术在唐后期日臻成熟

 

查看答案

1976年陕西出土的某青铜器上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勤勉)尹亿疆。”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

A. 别为字祖,继别为宗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材料二3世纪危机导致罗马帝国晚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由意大利半岛地区转移到了东地中海沿岸。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正是其直接影响产生的结果。……正是由于以君士坦丁大帝为代表的杰出皇帝的领导,迁都后的帝国摆脱了罗马帝国晚期许多腐朽的旧的传统,通过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帝国。………在军事上帝国实力得到增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君士坦丁堡连续多个世纪成为古代世界商业的中心。……迁都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帝国的宗教和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实力强大、内容丰富的东正教文化圈。……西欧中古晚期的文艺复兴运动更是在拜占庭文明直接影响下发生和进行。

(1)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在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朱棣迁都北京与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影响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都城的选址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