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 措施:均田制。 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意义: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进步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联系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实行,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等信息分析得出。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消除民族隔阂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查看答案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查看答案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查看答案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 普罗塔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 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 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 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查看答案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