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这反映了
A. 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
B. 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
D. 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A.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
C. 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史载,公元前720年,周桓王与郑交恶,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这表明
A. 周朝分封制度已经被废除
B. 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
C. 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D. 政治改革在各诸侯国展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旧秩序的终结,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新秩序会自动生成,更不能说明世界秩序将终止于此。“冷战”终结的不是一个权力的时代,而是权力的格局。正基于此冷战”之后依然是冲突,权力之后依然是权力。多极格局确立恰恰受到诸多不穗定因素制约,使其必经曲折过程。“地缘政治变动此起彼伏,民族主义如燎原之火,民族分裂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沉渣泛起”。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世界格局转变的漫长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材料二由于苏联在战后相当长时间里,未能适应战后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没有改革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致使其经济在后期逐步陷入停滞,并影响到东欧国家发展,与西方国家间的差异日益扩大,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失敗。……美国的相对衰落、德日的崛起、西欧联盟进展,导致西方国家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西方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力量的相对均衡,形成经济上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导致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和不可逆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第三世界已涌现出一批新兴发展中大国和国家集团(新生力量),他们有的已成为地区大国,并有发展成为世界一极的潜力。这种情况直接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文亚《浅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回答“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一种怎样的态势。根据材料分析影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的“不平衡”和一个“新生力量”的含义。
(3)你认为“冷战”后出现多极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