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双方约定:保证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苏日双方在宣言中声明:“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日本誓当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4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就苏日条约发表声明:“查东北四省及外蒙之为中华民国之一部,而为中华民国之领土,无待赘言。中国政府与人民,对于第三国间所为妨害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之任何约定,决不能承认。并郑重声明,苏、日两国公布之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4月24日,蒋介石向各地军政要员发出密电,通报了他对条约的判断。蒋介石认为,该条约的订立并非日本外交的成功,而是苏联外交的成功,“此约之订立,其主动全在苏联,亦可谓为苏联对日计划之成功,其于敌寇,实有害无利,且适足以增加其失败之因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战略目的。

(2)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对苏日条约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目的:避免一旦遭受德国进攻时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为消灭日本海军而策动其南进;动摇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基础,使德国认清日本之不惜背盟弃信,加深德对日的疑忌。 (2)变化:由拒绝承认到肯定条约的积极性。拒绝承认的原因: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成了苏日妥协和交易的筹码;苏日条约严重侵犯了 中国的主权。原因:避免中苏关系恶化,继续争取苏联的物资援助;坚 定全民族抗战和赢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1)结合所学并根据材料“蒋介石认为,该条约的订立并非日本外交的成功,而是苏联外交的成功,‘此约之订立,其主动全在苏联,亦可谓为苏联对日计划之成功。其于敌寇,实有害无利,且适足以增加其失败之因素’”可以得出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战略目的。 (2)根据材料“苏日两国公布之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 蒋介石认为,该条约的订立并非日本外交的成功,而是苏联外交的成功”可以得出国民政府对苏日条约态度的变化是由拒绝承认到肯定条约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1年4月,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国民政府对苏日条约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末民初,鉴于鸦片危害日益加剧,苏州地区掀起禁烟运动。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规定:“凡地方亲民之官,通饬一概不许吸烟,如有瘾不戒,私自偷吸,查出撤任严办”,“为民先导”,苏州禁烟总会动员学生上街演说,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禁烟的重要性。此外,苏州商务总会作为市民组织,在禁烟活动中全力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禁烟过程中,政府明确规定“土行膏(本国鸦片)亟应从严取缔”,而“禁止洋药(外国鸦片)进口,则不易办到”。

——摘编自池子华《中国禁烟史的一个断面》

材料二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过程充斥着矛盾斗争。苏州警察厅甚至通过发放膏照、土照等方式,每月收取烟捐钱,中饱私囊。在木渎警所附近更是“烟窝赌窟触目皆是”。1907年,苏州当局下令关闭烟馆,提高膏捐,即引起烟馆商人的极度不满。1911年初,烟膏加捐,熟膏一两需增40文,为此膏店营业者纷纷提出反对,罢市两天,加捐之事也就只有不了了之。从苏州禁烟的长远效果看,始终处于禁而不止,禁而不绝的状态

——摘编自陈晖《苏州市志》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苏州禁烟效果不佳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以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中共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史料二

(1)史料一中的“初步成果”指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2)史料二中图一中的“社”指什么?图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史料,说明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功探索有哪些。

 

查看答案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 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D. 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 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