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

《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务实……富国……强兵……”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法家思想,主张富国强兵。所以答案选D。而道家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并不符合材料的“务实”思潮,排除A;儒家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与富国强兵的思想不符,排除B;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不符合富国强兵的思想,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积极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最基本的原因是

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 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查看答案

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指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一方面通过阐释、利用、发挥《四书》思想资料建构其理学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辑合、训解《四书》,使《四书》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四书》最终超过《五经》,成为儒学经典体系的核心。这说明宋代儒学的复兴

A. 直接从先秦儒学中涤取营养

B. 将《五经》排除出儒学经典

C. 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D. 是《四书》发展为儒学经典

 

查看答案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太学

A. 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 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C. 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D. 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文化既可以是文明的导师又可以是霸权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要享用西方文明的成果,又要杜绝西方社会的罪恶,由此产生的可能的结果和合适的出路,解释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西方的反西方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但它又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和罪恶,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反西方主义的”。

摘编自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材料二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国人各时期学习西方文明的背景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500年,欧亚大陆东西两边几乎不存在真正深刻的差异。但是,在之后500年的大多数时间中,西方之所以能统治全球,以当今计算机化语言来讲,是因为有6种杀手级应用程序在运转。它们是:(1)竞争;(2)科学;(3)财产权;(4)医学;(5)消费社会;(6)工作态度。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文明》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西方的崛起”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所拟论题可以是某个崛起因素的探讨,也可以写明与某国崛起有关的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