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变化: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 评价: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 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影响: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加强. 【解析】(1)根据材料“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可知统经世之学的内容,“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可知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的内容为夷务。评价则着眼于它的出现背景、内容和作用来评价,结合所学作答。 (2)从材料一中“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可知“除旧”与“布新”相连;从“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变化之事出矣”可知“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这两者都属于维新思潮,维新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有,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维新派认为这不能救亡图存;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 (3)本题考查了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在内容上废除了传统的经学教育,统一为近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推行以后入学人数和学校数量大大增加,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查看答案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查看答案

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 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 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 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 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查看答案

1923,毛泽东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族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1926年他却写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这一变化表明毛泽东

A. 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

B. 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

C. 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力量

D. 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

 

查看答案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