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

材料: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罪责。1949年奥多尔豪斯(时任联邦德国总统)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70年勃兰特总理出访波兰,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惊人一跪”;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将5月8日(原为“战败日”)改为“解放日”,得到80%德国人的认可……与此同时,德国也不断为赔偿立法,积极对犹太人等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开始“反思”的历史背景及反思产生的影响。

 

(1)反思具有延续性;从政府到民众都在反思;反思与物质赔偿相结合;深刻,敢于直面历史。 (2)历史背景:两极格局下,西欧地位的下降;德国与世界人民饱受战争伤害,希望和平;战后德国重建的现实。影响:重塑德国敢于担当的形象,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正确对待历史的榜样;促进了德法和解以及西欧的一体化进程;顺应民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罪责。”得出反思具有延续性;根据材料“1949年奥多尔·豪斯(时任联邦德国总统)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得到80%德国人的认可”得出从政府到民众都在反思;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德国也不断为赔偿立法,积极对犹太人等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得出反思与物质赔偿相结合;总之,德国对战争反思深刻,敢于直面历史。 (2)第一小问,结合题干时间,进行时空定位,可以从西欧的国际地位、人民的愿望、德国的重建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德国、对西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材料二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了,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7.8

美国

2.8

3.9

5.0

7.8

9.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对美国几种刊物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变化(%)

1988年

1993年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0

+43

 

 

A. 欧美逐渐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B. 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相互背离

C. 世界冲突中意识形态对立淡化

D. 苏东剧变对这一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查看答案

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1928~1929学年度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

A.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 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