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当时
A. 中共中央对时局估计过于乐观 B. 革命形势利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不断完善 D. 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下层群众”指
A. 农民阶级 B. 工人阶级 C. 大中学生 D. 知识分子
史学界普遍认为,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其主要表现有
①是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近代化
④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大压缩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向地主征收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将其田地拿来充公,以实现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 反映农民平分土地的根本愿望 B. 可以动员农民拥护苏维埃政权
C. 推动了辛亥革命走向胜利 D. 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由此可以说明马建忠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聚焦西方科技军备
C. 认为西学有本末之分 D. 思想转向同情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