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战场是美英在欧洲开辟的反德国法...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战场是美英在欧洲开辟的反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围绕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苏三国展开激烈争论。1941年7月8日,苏联向英国政府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表示给苏联尽可能的援助。7月18日,斯大林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新战场,丘吉尔表示:“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敗,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拒绝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苏美英三国签署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但英美却不遵守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美国单方面借口登陆舰艇数量不足,反对横渡海峡和登陆作战,美国提出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来取代西欧作战计划。希特勒却利用没有第二战场的时机,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认为“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盟国对苏联的帮助同苏联吸引住德国法西斯军队主力所给盟国的帮助比较起来,其效果暂时还是小的。”1943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根本转折,英美两国在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明确的立场。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通过了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实施诺曼底登陆,终于揭开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帷幕。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美英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态度变化:由拒绝开辟到积极开辟。 原因: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开辟第二战场的难度和风险大;坐山观虎斗,让苏德互相厮杀和削弱;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 (2)评析:围绕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苏三国展开激烈争论,说明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苏联主张开辟第二战场,既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减轻压力,也希望加快世界摆脱法西斯侵略破坏和威胁的步伐;英美两国多次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体现了英美两国包藏祸心,希望以此削弱苏联力量;随着战场形势的发展和转折,为维护自身利益,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体现了苏美英三国之间的斗争与合作,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由材料“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形势……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帷幕。”并结合所学可知态度变化:由拒绝开辟到积极开辟。原因: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开辟第二战场的难度和风险大;坐山观虎斗,让苏德互相厮杀和削弱;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围绕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苏三国展开激烈争论,说明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苏联主张开辟第二战场,既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减轻压力,也希望加快世界摆脱法西斯侵略破坏和威胁的步伐;英美两国多次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体现了英美两国包藏祸心,希望以此削弱苏联力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旧的高等教育体系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教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公立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理布局不合理,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内地较少。在学校类型上,一些专业设置重复多,但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工程、师范、医药、农林等系科短缺;在系科设置上,偏重文法而轻理工。而私立高校则规模偏小,文法、商科所占比重大,理工科偏少。1952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市级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高要求。新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要求引进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俄为师”,从而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据1956年统计,综合性大学由解放前的55所减为15所,单科性院校占高校总数的92%,其中工科院校由解放前的18所增至48所。高校设置的专业达313个,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了近1/3,内地高校由1951年的87所增至115所,且所有高校全为公办。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批高等院校及其系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合并,兴起了全国性的新一轮院系调整热潮。这一次调整主要是以欧美综合性大学为参照的联合办学,对一些院系专业进行调整与合并,带有综合化趋势。

——摘编自陈冰《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其哲学分析》

(1)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既然将货币视为政治经济学的产物,除了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非中性模型外,我们还可以加入两个与制度相关的逻辑关联点,并将此模型改写为:“货币增长→财富重组→阶级结构变化→制度变迁→经济增长”。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模型进行论证。(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很多小生产者破产和工人失业;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图地运动愈演念烈,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造成人口相对过剩的局面;而启蒙思想更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都对英国下层民众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大影响。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国和最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摘编自赵学姣《马尔萨斯人口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二  最早将马尔萨斯人口论介绍到中国的,是1880年同文馆出版的第一部西方经济学中译本《富国来》。1895年,清末維新政治家陈炽又重新翻译《富国策》,并在《时务报》上连载,时人对这套人口理论推崇备至。……建国前夕,原美国国务聊艾奇逊费用马尔萨斯的部分观点断言“中国人口在2个世纪里增加了1倍,人口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管谁统治也解决不了”。1957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以政治立场而非学术立场为出发点的大批判,使得马尔萨斯及其人口理论在中国被全盘推翻。……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术界对马尔萨斯持“全盘否定”观点者越来越少,而持“部分肯定”论者日渐增多。在这段时间内出版的学术专筹中一般在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做出批判之后都会论述其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

——摘编自谢勇、徐倩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冷战史学者文安立认为:“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苏争霸加剧国际局势紧张    B. 美苏冷战消除世界南北差异

C. 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D. 冷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查看答案

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指责过去为追求“充分就业”,滥用财政、货币手段去人为地扩张总需求,既削弱了储蓄与资本形成,导致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又过度刺激需求,加剧了通货膨胀。由此可知,里根政府

A. 严格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    B. 放弃货币主义经济政策

C. 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主张    D. 恢复传统自由放任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