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 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B. 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
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 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 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C. 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 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1866年,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准备招收30岁以下正途出身人员(翰林、进士、举人、秀才).遭到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结果,“自倭仁倡议以来,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挡,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报考者”。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博奕
B.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 儒家纲常伦理受到挑战
D. 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不切实际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
朝代 | 农业措施 |
西周 | 休耕制 |
战国 | “尽地力之教” |
秦汉 |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
唐宋 | 禁捕青蛙 |
明清 | “桑基鱼塘” |
这些措施体现出 ( )
A.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