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D 【解析】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数据也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故C错误;材料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都大增,集市一般存在于农村地区,这说明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D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 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查看答案

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 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 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 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宋元时代,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二:程朱坚定的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三:《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数年,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和绘画特点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翁兴学”的特点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这次挑战具有极其深远的宗教和政治内涵。到该世纪中期,原本只是路德个人的一次反叛教会的行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新教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打破了西方基督教的统一。16~18世纪,西欧君主利用宗教争端紧紧控制了社会。通过限制诸侯贵族,王室得以拓展自己的势力并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能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