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民生主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1 论题: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 论证: 孙中山自1894年创立兴中会以来,历次革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1917年苏俄的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为其指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对立,也不愿重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其民生主义原本就试图以“平均地权”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孙中山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等社会主义色彩的内容。 结论: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其民生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示例2 论题: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 论证: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相对薄弱的俄国取得成功。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上述地区情况迥异,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照搬马克思主义,搞城市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在中国不可能取得成功。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张“师马克思之意”,不“用马克思之法”。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应该“师其意不用其法”。 示例3 论题: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论证: 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推动社会变革的具体要素。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希望将来的中国如社会主义般美好;但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认同无产阶级专政。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他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开启了国共合作,顺应了大革命的潮流;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革命实践,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看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因其自身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解析】本题结合材料“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即可围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其民生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社会对立、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

A. 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 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

D.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查看答案

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

A. 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 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查看答案

“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符合上述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生物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假说

 

查看答案

(题文)中国优秀的罗马法专家、原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枏先生在《罗马法原论》中指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相反,法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规范。”这体现出罗马成文法

A. 强调人在立法中的地位

B. 否定习惯法中神的意志

C. 使人权有了法律保障系

D. 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