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

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

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

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5.平反

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

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

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

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

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 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阐述:十年“文革”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社会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对外关系: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日、中美建交,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 (本题自拟的其他论题,符合题目要求,论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分值不得超过该项总分) 【解析】首先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材料信息。从材料中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确定背景;从表格来看,材料信息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化。据此确定论题“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在进行论证过程中,要联系史实,如作出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方面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方面的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以及尊重科学和教育。这是从表格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还可以联系所学这一时期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内容来分析说明。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过程须有史实依据,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离〕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给在了“撮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所以一时的忧患意识和战败的屈辱感很快随着和约的订立而烟消云散。拍岸的惊涛,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依然是死水一泓。“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并对此作一简要评述。

 

查看答案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 《拾穗者》

B. 《格尔尼卡》

C. 《日出·印象》

D. 《自由引导人民》

 

查看答案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查看答案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查看答案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主题与时间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