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历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图3)

到1970年,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第一次超过支持美国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票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步伐不可阻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54年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美国方面)有哪些?

 

(1)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2)建国初,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社会制度不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或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意识形态的差别。 (3)主要因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或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解析】(1)材料一的核心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的背景。“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这是中国财政改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如果不能尽快和周边的国家搞好关系,会给中国的国防安全带来很大的压力。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到维护国家利益要求的转变。 (1)依据建国初期国际局势以及美国对于中国遏制政策回答。 (3)依据所学从中个国际地位提高以及美国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丘吉尔曾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成为阻挠欧洲地区联合的主要障碍   B.试图建立由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C.与欧洲其他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D.欲改变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有   (     )

以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坚持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要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加强科研投入和重视教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查看答案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主要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B.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C.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朝鲜出现南北分裂的根源是

A. 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留下的后果

B. 南北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C. 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D. 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