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正式颁行格里高利历,以取代儒略历。格里高利历,现因全球通用,即公用之历法,故称“公历”。相对而言,儒略历与回归年误差较大,格里历法较儒略历法更科学,它与回归年的误差比儒略历更小。格里高利历的推广有一个历史过程,下表是采用格里高利历的时间和国家、地区情况。
1582年 |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佛兰德、荷兰、洛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和德意志大多数信奉罗马天主教的诸侯国,首先采用了格列高利历。 |
1700年 | 挪威、丹麦、所有德意志地区和荷兰的新教国家,以及巴塞尔、苏黎世、日内瓦等瑞士的新教州,纷纷接受格列高利历。 |
1752年 | 英国采用格列高利历,格列高利历不仅适用于整个大不列颠,也适用于其殖民地和自治领。 |
1753年 | 瑞典和芬兰先后采用格列高利历。 |
1873年 | 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 |
1875年 | 埃及采用格列高利历。 |
1912年 | 中国宣布采用格列高利历。 |
1916年 | 保加利亚采用格列高利历。 |
1917年 | 爱沙尼亚采用格列高利历。 |
1918年 | 俄国采用格列高利历。 |
1919年 | 南斯拉夫采用格列高利历. |
1924年 | 希腊采用格列高利历。 |
1925年 | 土耳其采用格列高利历。 |
——据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时间标准化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且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印记……他们能够以先知先觉的姿态站到时代的最前沿……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眼前的“乱世”,更重要的是“知识”也使他们学会了用理性反观自己。通过反思……他们产生了”拨乱反正”的使命感、责任感,希望用他们掌握的知识“经世致用”,挽狂澜于既倒。
——摘编自列瓦雷士《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士”,集正统与道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人都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摘编自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待社会政治活动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在处理社会政治活动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排名,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1913-1928年停滞不前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1928-1932年工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C. 1928-1937年工业不断发展得益于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展
D. 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苏联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道:“政府既然取代了上帝,每个人出于个人需要,自然就要祈求政府,一旦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低于人民的期待,就会激起无论是特权等级还是平民阶级的不满,政府与人民之间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说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 )
A. 旧君主制下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 B. 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度
C. 法国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较低 D. 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
B. 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
C. 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D. 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