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公孙弘在这次对策中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揉和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当时参加对策的儒士共有一百余人,主持征辟的太常在评议对策等第时,“弘第居下”,后来上奏皇帝,武帝把他的等第颠倒过来,,“摧弘对为第一”。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迁御史大夫,后为丞相。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以布衣摧居相位。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

——摘编自白寿鼻《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产生的影响。

 

(1)原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公孙弘将儒学与法家思想相融合,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2)影响: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提升了儒学的地位,推动了儒学与政治的结合,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形成了崇尚儒学的社会风气。 【解析】(1)关于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的原因,根据材料“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揉和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公孙弘将儒学与法家思想相融合、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揉和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丰富儒学的内涵、提升儒学的地位、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形成了崇尚儒学的社会风气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5年11月,美国提出鲍莱报告。鲍莱报告从根除日本的战争潜力这一目的出发,严峻地规定拆除所有陆海军工厂、飞机工厂等抵充赔偿,钢铁、发电等民用工业也应大幅度削减50%以上,钢的生产能力限制在年产量250万吨,拆除剩佘的工业设备用于战争赔偿,并主张把1950年日本工业可达到的生产能力维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材料二

1948年5月18日,美国公布了詹斯顿报告。报告提出:“要使日本经济自立,美国现在必须正视援助问题”,“为了维持合理的生活水平,支付进口粮食和原料的货款,日本必须增加目前出口额的8—9倍”,因此“除了日本有用的和平生产设备外,能够拆除的生产能力是不太大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建国初,中央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所属的各级学校,开始把旧学校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新学校。其次,从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宗教慈善事业的自主权。第三,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政务院要求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专门化。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经过调整,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

——摘编自张艺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新时期的教育改革:首先,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调整中等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三,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

——摘编自黄仁贤《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和新时期所推行的教育改革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

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唐代

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曰(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夏至等各放三天,佛生日、立春、立夏等各放一天,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后来新增皇帝诞辰日和道祖诞辰日,均放假三天。

宋代

宋初规定,岁节(春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七天;皇帝诞辰日、上元(元宵节)等各放三天,端午、重阳等各放一天,夏至等各放三天。神宗元丰五年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曰。

明代

明初仅元旦和冬至各放五天、三天,永乐年间又增加元宵节,放十天假。

清代

乾隆年间《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当时假期共十四天,即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中秋、重阳、皇帝诞辰日各一天。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等

上表为中国古代节假日的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材料二

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

——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由英国倡导建立的组织。1960年,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公约规定,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

A. 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

B. 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

C. 冲击美苏的两极格局

D.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