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D.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最能体现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
A.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B.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宣布国内各民族平等
D. 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
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 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 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 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 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C. 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职务,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 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是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他在位时不仅积极研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点。然而其主张却不容于当世,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艰难曲折
C. 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D. 中西隔绝影响了国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