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风东渐,青年男女思想日益解放
②晚清官员思想保守,愚顽不化
③新旧思想和风俗习惯杂陈
④军阀政府沿袭旧风俗旧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崇洋之风盛行
B. 有利于服装的西化
C. 淡化了传统等级
D. 交际活动增加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
A. 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B. 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 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 D. 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你认为从该诗中能反映出①近代服饰的西化;②洋货充斥中国市场;③国人崇洋现象普遍;④传统服饰已完全被抛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倡导婚姻自由 B. 易服、废止缠足
C. 全盘西化 D. 反清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