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

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材料从根本上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共和革命指日可待

B.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

C. 国民意识从未觉醒

D. 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D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国民缺乏民主常识和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国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故D正确;1911年已经发生了共和革命,故A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已经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B错误;1912年之前国民意识已经觉醒,但有待进一步解放,故C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

A. 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 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 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 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查看答案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查看答案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查看答案

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新军、辛亥革命与民初军阀割据》中记述:“袁世凯是清末新军训练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大受害者。”作者判断其“受害”的依据是

A. 袁世凯借助新军篡夺了清朝的政权

B. 没有新军的参与就没有辛亥革命

C. 部分新军将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D. 新军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军阀割据

 

查看答案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 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 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 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