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 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 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D.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世纪末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赔款,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故D正确;A不是清政府主要目的;B中支持说法错误;C中救亡图存不是主要目的。 阶段   原因   表现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2)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春天(1912-1919年)   (1)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2)厂矿企业增多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萧条   较快发展(1927-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1)美国商品的冲击(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导致通货膨胀,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A. A—B段

B. D—E段

C. C—D段

D. B—C段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间资本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A.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B.淸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社会上兴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查看答案

1945年,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的重压

B. 外国资本的侵略

C. 封建官府的排挤

D.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查看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从张謇企业的命运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外市场

B.战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

D.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查看答案

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耍原因是(    )

A.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 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 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D. 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