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 取消读经讲经课 |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拉近了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②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③中国与西欧国家隔阂与矛盾消除
④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926年,在分别与原配离婚后,徐志摩和陆小曼举行了婚礼。婚礼上,梁启超宣讲了证婚词(如下图),该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
A.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B.中西合壁、土洋并存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风东渐,青年男女思想日益解放
②晚清官员思想保守,愚顽不化
③新旧思想和风俗习惯杂陈
④军阀政府沿袭旧风俗旧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崇洋之风盛行
B. 有利于服装的西化
C. 淡化了传统等级
D. 交际活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