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张,“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以此为基础,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方针。这反映出毛泽东
A. 借鉴前人经济建设理论成果
B. 全盘否认欧美社会文明价值
C. 勇于实践新的经济建设理论
D. 认真反思中国经济落后原因
它实际上是近代中国一场知识界和社会政治界的复合运动。运动最重要的目标,实际上也是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一切主要改良和革命所要实现的目标。从长远观点来看,毋庸置疑,它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社会政治历史的分界线。这场运动
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备期间,李鸿章奏请“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主要反映出
A. “求富”成为洋务派的首要目标
B. 洋务企业束缚新生产力的发展
C. 洋务企业创中国经济垄断先例
D. 洋务派官僚已有专利保护意识
哲学家谢林指出:“经过宗教原则的彻底转变和世俗化.中国人的意识完全避开了宗教过程,并在一开始即达到了其他民族经过神话过程才能达到的纯粹理性的境地”。谢林意在说明
A. 儒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B. 理学从神学政治转向社会伦理道德
C. 理学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精神
D. 儒学从哲学角度开辟了发展新路径
唐初,高祖李渊规定,“诸宗姓官(李姓官员)宜在同列(官员)之上。每州置宗师(李姓官员)一人,以明管摄,别为团、伍,所司明立条式”。此举
A. 实现了皇室对政权的垄断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凸显了皇帝天下独尊地位
D. 加强了对皇室宗亲的管理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 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
B. 农民生产生活十分艰辛
C. 商人可凭经济实力任官
D.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