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里逊发回的消息称:“朝廷将颁谕建设共和政府,且准选举总统。...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里逊发回的消息称:“朝廷将颁谕建设共和政府,且准选举总统。”《泰晤上报》随即发表评论,称赞此举,“谓此乃调停中国乱事最简便之法,袁氏不特为政治家且为外交家云”。英报发表此评论的背景是

A. 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B. 袁世凯对义和团采取严厉镇压措施

C. 清帝退位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D. 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面临瓦解危机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廷将颁谕建设共和政府”“准选举总统”“调停中国乱事”“袁氏不特为政治家且为外交家”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面临瓦解危机,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逐渐攫取清政府大权,因此选D。“预备立宪”与“建设共和政府”不符,A错;材料与义和团无关,B错误;“清廷将颁谕”表明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在1586年为50万比索(西班牙银元),以后迅速超过100万比索至200万比索,在1604年达到300万比索,1622-1644年大都在2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由此可知

A.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B. 明朝政府未曾真正实施“海禁”政策

C. 美洲的发现直接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

D. 中国与美洲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对1793年英国马噶尔尼使团,清政府最初是持欢迎态度的,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乾隆帝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因为乾隆帝认为英使远涉重洋“具表纳贡”实属好事,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A. 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 准备与西方平等往来

C. 根深蒂固的天朝思维

D. 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称为“八股文”。鲁迅说过:“什么代圣人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这体现了明清科举制度

A. 已经丧失了选拔人才的社会功能

B. 在评分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客观性

C. 严重阻碍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

D. 逐步摆脱了传统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

 

查看答案

据记载,宋哲宗年间“界率增造(交子),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省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之用,又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这可能导致

A. 政府丧失经济管控能力

B.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D. 交子贬值,物价上涨

 

查看答案

严耕望指出:“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不能用本地人。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材料反映了

A. 汉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B. 汉代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

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但地方势力较大

D. 郡国地方大臣在地方政权中拥有绝对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