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
A. 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 B. 希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C. 歌颂西方殖民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D. 认识到西方社会治理的先进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明末清初“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主张 D.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
《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 )
A. 《颂》 B. 《雅》 C. 《风》 D. 《九歌》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 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 中国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族谱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是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