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邓小平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理顺物价”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A. 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经济发展
B. 提高农产品价格,调动农民积极性
C. 物价下降,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个“幸福的年代里”可能会经历或看到
A. 人民高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B. 到处张贴着“要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标语
C. 广大工人热情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
D. 农民在各自的责任田内热火朝天地劳作
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主要是由于
A. 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
B. 中苏交恶,苏联停止援助,加重国民经济困难
C. “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经济发展指标过高
B. 过于追求生产力发展速度
C. 公有化程度过高
D. 社会形态转变过快
梁治平在《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
A. 商品贸易逐渐消失
B. “左”倾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计划经济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世界各国的经验
B. 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