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制定了什么发展战略?并说明当时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上有何变化?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1)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举措:大办工业或大炼钢铁。 结果: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造成环境破坏。 (2)措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 国际因素: 20世纪50年代:“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迅速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认识。第一小问,由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可知此时的战略是“一五计划”。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大办工业。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大跃进”对中国经济、环境的消极影响的角度分析“结果”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时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建设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角度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此时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主要是要速度和数量;结合材料三的关键信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知此时工业化的特色是注重质量和效益,从中概括变化即可。第二小问,“变化原因”结合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查看答案

1988年,邓小平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理顺物价”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A. 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经济发展

B. 提高农产品价格,调动农民积极性

C. 物价下降,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查看答案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个“幸福的年代里”可能会经历或看到

A. 人民高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B. 到处张贴着“要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标语

C. 广大工人热情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

D. 农民在各自的责任田内热火朝天地劳作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主要是由于

A. 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

B. 中苏交恶,苏联停止援助,加重国民经济困难

C. “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查看答案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经济发展指标过高

B. 过于追求生产力发展速度

C. 公有化程度过高

D. 社会形态转变过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