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
A. 封闭性
B. 脆弱性
C. 落后性:
D. 分散性
《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 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 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 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农民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为“最 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
A. 人口数量较大 B. 地域分布广泛
C. 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 封建土地所有者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③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人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日子过的好一点,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方能推动本民族的进步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证明了这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世界上的例子也不少。古代雅典,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后,长期处在欧洲文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英国,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西方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机遇与制度创新”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