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八日,清廷因会试中试的第一名举人程可则的文章“悖戾经注”,将其除名,考官胡统虞、成克巩也因所取试卷不遵经注、文理疵谬甚多,而被分别降下级和一级。清廷此举
A. 导致清初的文字狱大兴 B. 促进了科举制完善
C. 意在加强思想控制 D. 规范了官员依法行政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
A.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立枢密院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A.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 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 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 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
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场灾难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