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 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B. 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 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 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C.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 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
C.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A. 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B.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C. 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 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