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
A. 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 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C. 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 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 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 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 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 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
A. 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 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
C. 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 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
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
A. 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
B. 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
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 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 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 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工营建东都洛阳,“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经十个月完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后来,唐朝也长期以洛阳为东都,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也先后定都于此。
——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