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在1930年底同意裁除厘金,1933年和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1935年资源委员会实施重工业五年计划,1933—1937年先后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等等。这些措施
A. 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
C. 实现了民族工业的稳定发展
D. 具有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征
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是为了
A. 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B. 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 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D. 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
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
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
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
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
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A.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
B. “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
C. 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D. 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 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D. 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 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 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 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 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