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C 【解析】 试题分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 垄作法    B. 套作制    C. 稻麦复种制    D. 一年三熟制

 

查看答案

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A. 曲辕犁    B. 耧车    C. 二牛一人耕作法    D. 铁犁冠

 

查看答案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迮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等。下面对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 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C. 有利于安排农事,发展生产

D. 家禽饲养,自成体系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履祥(1611年——1674年)浙江桐乡县人,崇祯末年拜刘宗周(1578年-1645年,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为师。明亡,张履祥隐居教学著书,期间也亲自干农活,经常向老农请教问题,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于儒者耻言治生问题的根源,他提出“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的观点。他把许衡“学者以治生为急”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一再加以引用,但是对许衡认为工商业也是私人治生的正当途径的言论,极力排斥。他主张。“读而废耕,饥寒立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他还指出:“耕则无游惰情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虔,无骄侈黯诈之习,……保世承家之本也”,工商“逐蝇头之利,工市侩之术,反不若胼手胝足,为质朴之农夫,以没其齿矣。今世极多游民,是以风俗日恶,民生是蹙”。

——聂志红著《中国经济思想史撷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履祥的经济主张,并分析他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履祥的经济主张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