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 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 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 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 “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 “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 “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
A. 天子赐予的井田 B. 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 租种的诸侯土地 D. 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簖),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这反映出当时
A. 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 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 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C. 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 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 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 D.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