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B.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C.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D.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韩诗外传》说:“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而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也。”材料反映了
A. 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度的纽带
B.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C. 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D.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 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B. 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C. 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D. 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强化了等级秩序
B. 巩固了西周统治
C. 扩大了地方权力
D. 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
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A.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