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财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乏,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艾、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粱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

 

(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 原因: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 (2)简评:《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 【解析】(1)关于变化,概括前后的内容即可知道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即可知道《万国公报》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认为中国必胜论。根据材料一“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乏,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等信息可知《万国公报》认为中国必败,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战场失利、政府腐败)和日本(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列强支持)等方面思考即可。 (2)关于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根据材料“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可从《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方面作答;结合材料一“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还可从《万国公报》偏袒日本混淆是非,维护西方殖民者利益方面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认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故而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以赢取朋友,及为将来的友好关系播下种子”。列强得出如此认识是基于

A. 调和在华利益冲突

B. 清朝统治趋于崩溃

C. 义和团运动的教训

D. 中国已被瓜分完毕

 

查看答案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 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 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查看答案

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 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 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

C. 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

D. 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

 

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其一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其二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其三浙江舟山群岛

其四澎湖群岛

其五台湾全岛

其六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中日甲午战争

 

查看答案

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

A.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B. 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 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 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