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者蒋廷黻认为,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不在乎我们对日强硬的程度,而在乎我们建设的...

学者蒋廷黻认为,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不在乎我们对日强硬的程度,而在乎我们建设的成绩。……没有建设,没有提高我们自己的力量,纵使得着外援,我们还是别国的附庸,不能在国际上成一个独立势力”。材料说明蒋廷黻主张

A. 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

B. 强硬对日以表明自己是爱国者

C. 强化国家建设以提高国际地位

D. 等待依靠外援以完成抗日大业

 

C 【解析】题干中蒋廷黻强调的是“我们建设的成绩”以达到“对日强硬”的目的,表明蒋廷黻主张强化国家建设以提高国际地位,C项正确;A项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方针,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不符合“不在乎我们对日强硬的程度,而在乎我们建设的成绩”,排除;“没有提高我们自己的力量,纵使得着外援,我们还是别国的附庸,不能在国际上成一个独立势力”表明蒋廷黻不主张单纯依靠外援,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访问中国时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评价的是中国的

A. 百日维新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查看答案

如图,观察图,导致中共党员数量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工农运动高涨

B. 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选择

C. 红军长征推动农村革命运动高涨

D. 日本扩大侵华对革命力量的打击

 

查看答案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首位

 

查看答案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 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 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查看答案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

A. 割让香港岛    B. 领事裁判权

C. 巡查贸易权    D. 关税协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