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六年,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日本的伊万里瓷出口却迎来了持续140年的鼎盛时期。“中国时期”结束,关键原因在于
A. 瓷器质量的骤降
B.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技术创新的停滞
D.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 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井田制开始瓦解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小农经济兴起 D. 家庭手工业产生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
A. 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B.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
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 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 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 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