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少
B. 便于对海外贸易的发展
C. 便于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D. 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快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明代有的徽商经营染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
A. 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B. 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C. 存有自给自足观念
D. 改变了旧经营方式
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这反映了当时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C. 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
D. 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材料反映明朝
A. 鼓励民间贸易
B. 禁绝朝贡贸易
C. 实行海禁政策
D. 造船技术落后
“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这一现象说明
A.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B. “交子”广泛使用
C. “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D. 出现了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