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联林鲁晓夫集团作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魯晓夫叫嚷“必须彻底实行个人物质鼓励原则”。这说明赫鲁晓夫
A.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B. 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较为激进
C. 试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活力
D. 希望把斯大林模式引向正轨
下列表格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国家 |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 增加的人口(万人) |
英国 | 425 | 6600 |
法国 | 350 | 2600 |
德国 | 100 | 1300 |
俄国 | 50 | 650 |
比利时 | 90 | 850 |
A. 整体世界的形成
B. 殖民扩张的需要
C. 工业文明的发展
D. 原始资本的积累
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B. 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
C.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 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
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道:“我们如今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反映出当时党的任务是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C. 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 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 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B. 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C. 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
D. 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 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 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